不是你不够优秀,只是你没有节奏
已观看:2214次

成长和上行,只和我们自己有关。

与上行有关的行为并不是一种表演,不需要被人看到,我们只需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自己的水准在什么位置就可以了,无须丑化,也无须美化。


一、正确的上行目标是什么?

很多人都在说上行,到底什么是上行?读读书、听听课是不是就叫“正在上行”了?它们可以是上行的一环,也可以不是,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手段,手段何其多,但最后并不一定都会导向你要的结果。

上行需要你心里有一个想去的地方,有一个想成为的人,然后坚持读书、践行长效性的手段,再辅以一些短期提升的方法,最终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智慧又成功的优秀形象中。

那正确的上行目标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的目标就是“比昨天好一点点”,这属于上行目标吗?属于。但这是不是一个好的上行目标?并不是。

因为什么叫“好一点点”呢?你必须定义一个可以自我感知的目标,这样你才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离目标究竟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

比如你开了一家小店,你此时的上行就是让小店的营业额翻倍,因为这是可以自我感知的目标。

只有这样,当你离既定的目标越来越远,或者你在做一些离目标越来越远的事情时,你就会马上感知到。

这种感知不一定能让你立刻放下那些拖你后腿的事情,但会给你增加一种压力,让你走入不舒适区。除此之外,这个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在你回望的时候有一种“获得感”。

明天看的书比今天多一页,是不是可感知的目标?是。但当你过一段时间回顾时,“看书的页数多”这件事并不能让你有多少获得感或成就感,你并不会因为看书的页数多而觉得自己就领先别人一个身位。

经常有读者向我反馈,说自己的朋友觉得自己改变很大,思想更有深度了,能一眼看穿事情的本质,这就是获得感,你借此得到了一种确定的好结果。而光是看书的页数多,或是啃下几本难啃的书,并不一定能带来深刻改变的获得感或成就感。

所以一个好的上行目标的制定,首先要让自己能明确感知到,其次当它达成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强的获得感。

如果达成后发现获得感不足,即觉得尽管达成了上行的目标,但又觉得似乎上行了也没见到多大提升,那就说明上行的目标必定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你设定的上行目标,很可能并不是你真正在意的结果。

而随之而来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对你下一次准备上行的决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如何专注你的上行节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行节奏,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背景不同、擅长领域不同、天赋不同、机遇不同,所以上行的节奏必然是百花齐放,各有其最优路径。

但很多人出于安全感,就喜欢沿着别人的上行路径走,哪里人最多就去哪里,别人干什么他也干什么,这样的上行效率必定是低下的。

任何领域只要成为热点,参与的人就必然增多,就会迅速出现“饱和”现象。

一旦市场饱和,就很难再用提升效率的方式做大蛋糕,于是其中的每个人由于都想在存量蛋糕里多分一点,只能不停地进行“军备竞赛”,这就导致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比原来更多的努力来得到相同回报,直到一部分人退出竞争后才能恢复平衡——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很多人抱怨某个行业竞争激烈,但又忙不迭地跟着其他人冲进去,并试图让其他人跑得慢一些。

然而这并没有用,因为其他人并不会听你的,重点在于你为什么总是喜欢参与到一大群人正热衷的事情里呢?但凡所有人都能进去狂欢的圈子,都是没有门槛的,你又怎样跟这么多人竞争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都有自己需要长期坚持的事,都有自己要补充学习的东西,自然也有自己的上行节奏。

你需要专注在一个长期有效的目标上,屏蔽噪声,不理会短期内是否达到了他人的期许标准,这样才更有可能实现一些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中让人感到惊讶的成就。

下文有三种上行轨迹,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努力上行,有些人每一步都有一步的效果。

图片1.png


例如图1,尽管这个人在从A到B的过程中,每次都没有最优地达到别人眼中的那些小目标(小黑点),总是有差距,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在乎他人一时的掌声和评价,每一步都是走向自己心中那个终极目标的最短路径,当他到达B的时候,周围人会很奇怪“这人之前似乎没有实现过任何大的成就,怎么突然就这么牛了?而有些人看起来每次都能达成别人眼中的小目标,例如三好学生、优秀员工,但实际上却需要走更长的路,例如图2。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各种各样的社会评价,始终在踩那些别人心目中的“优秀点”,他的上行轨迹就有可能变成图3的那种形状。

对于我们从小到大从长辈嘴里听到的很优秀的一部分人,泯然众人的并不在少数,于是长辈们会得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结论。其实不是这个道理,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一早就偏离了这个人是否真的优秀的标准,但我们却固执地把谁更接近上图1~3的小黑点称为“谁更优秀”罢了。

我们必须明白,只有那些位于我们达成长期目标道路上的短期目标,才真正值得我们去实现。其余时候我们都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上行节奏,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优秀也好,无用也罢,我们的眼里应该只有自己的上行路径。


三、为什么说不下行,才有机会上行?

每个人在这一辈子都会遇到一些机会,基础条件差的人遇到的机会小一点、少一点,基础条件好的人遇到的机会大一点、多一点,但无论是谁,这一辈子总会遇到。每当我们上行到一个新阶段时,我们就大概率会受到一些做更大事情的诱惑,这些诱惑是我们在下层时看不到的。

此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趁势获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容易忽视“我们当前的上行,很可能只是大量运气加成后的结果”这回事。如果你去观察一个人的一生,会发现很少有人是一直停留在同一个社会水平线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过有一类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是只有起、没有伏(图5),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图片2.png

以长跑为例,长跑由于距离较长,在跑完几圈后往往会分出几个“梯队”。如果此时离终点还有较长的距离,而你又处在较后的梯队,还有余力往前追的话,你会一口气追到第一梯队或第二梯队然后试图跟着他们跑吗?除非你的实力远超其余人或者你非常了解你的对手们,否则你就应该一个个梯队地慢慢追赶,先跟上前一个梯队,跟着跑一段以后再追上更前一个梯队。

当你赶上了前一个梯队,感觉自己还有余力的时候,是最容易受到诱惑的,想要一鼓作气往上冲,毕竟有谁不想当第一名呢?但你要明白,每一个梯队都有自己的节奏,如果你还没熟悉这个梯队的节奏就以为自己可以超越这个梯队,那就有可能把体能提前耗尽,最后连在现有梯队的位置都保不住。

人生起落是等闲事,大起需要运气,但不大落,就一定需要技巧。

下行的门一直都是开启的。越是处于低位,上行越难,因为同处低位的基数大,运气更难挑中你;但上行以后下行却很容易,因为越往上走群体的基数就越小,此时尽管继续上行更容易,但如果你没有保住当前位置的能力,下行也更容易选中你。

此时如果你再想回到原来的位置,显然要比保住当前的位置更难。


四、什么是上行的蜗牛策略?

最好的上行策略是什么?走一步大的,走几步小的;再走一步大的,再走几步小的……步伐大小不一,但持续不断地向上走。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由于乌龟和兔子的奔跑速度实在相差太远,所以尽管寓言故事的最后让乌龟拿到了胜利,但当大家代入角色中时,还是更愿意成为兔子,因为大家都认为如果自己是那只兔子的话,只要中途不休息那么久,就可以轻松获胜。

但现实中,只要思维层次在同一层或差个一层半层,人和人之间就很难有乌龟和兔子的差别。有人跑得快一点的情况的确有,但很难造成数量级的差距。所以,如果有的人一直坚持向上跑,而有的人则跑跑停停甚至还退两步,那么不管这个人跑得有多快,大概率都是赢不过那个一直在跑的人的。

只要一直前行,哪怕是像蜗牛或者乌龟一样慢慢往前爬,最后依然能跑赢大多数的人。

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蜗牛策略的威力。爬过山的人都知道,看到对面的山很远,就很容易泄气,有一种爬不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往上看我们跟其他人差距时的感受。但如果你只是专注于“爬”这件事,其实最终也能抵达。所以,假如对面的山不动的话,我们很容易就能爬上去。人也是一样,前面的人只要一停止前进,你就有机会超过他,如果他后退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很多人看自己脚下走得慢就容易泄气,一泄气就容易放弃,一放弃就自我实现——果真追不上——不理解现实世界中的进步和追逐是怎样的真实状态,就容易掉入这样的陷阱。

当我们按正确的方式成长和上行时,我们的进步会比预想的要快,而别人的衰退也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快。

只不过这种追逐大戏,一定要在遇到某个契机时才会在“前端”展示出彼此的距离是拉近了还是拉远了——人在遇到机会或者做错事后,世俗价值是跳着走的,而不是一条平滑的上升或下滑曲线。

但你不能说还没到那个价值跳跃的点,之前的成长和积累就没有用——那些东西就是你实现价值跳跃的引子。

蜗牛策略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无视短期回报,只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且有益的事情。这样最终你会发现,当遇到机会,回报一次性获取的时候,将其平摊到每一天,其实你的成长效率是很高的。


五、如何践行蜗牛策略?

1.增加他人对你的依存度

蜗牛策略主张“但行成长,莫问前程”,这才是真正不依赖天赋的、普适有效的策略。很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就是因为问了太多的“能得到什么”,从而看不到真正对长期而言更重要的事。

这个世界上,我们劳动也好,学习也罢,不管有没有薪水上的回报,价值最大的都不是我们的收入,而是增加他人对我们的依存度——当别人比从前更需要我们时,我们的身价就更高了,存活力也越强;当别人比从前更不需要我们时,我们的身价就会更低,存活力也越弱。

这个身价并不代表你当前拥有的财富总量,也不代表你当前为他人产出了多少价值,而是你能对他人有多高的潜在价值,以及这份潜在价值的可替代性如何。

比如在一家公司里,你在某个环节的专业能力或者积累的资源非常强,导致老板没你不行,那么就算他不给你涨薪,也迟早会有其他人出更高的薪水将你挖走。

而如果你是打杂的,尽管劳动不分贵贱,却有价值可替代性的差别,因为这件事并非只有你能做,所以别人对你的依存度更低,相应的,你的薪水也就更低。

有人说,老板工资没给到位,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偷懒。我不会在工作时间以外思考工作的事情,我也可以不用心,不学习新知识。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我建议各位读者想想下面三个问题:

你的对手是谁?

你的盟友是谁?

你的职场时间有多长?

显然,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对手是公司中同岗位的其他同事。这个同事是泛指,既是公司里的同事,又是所有同类型公司同岗位的所有同行,是他们的水平和薪资,决定了我们可替代性的强弱,也决定了我们的收入水平。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盟友是老板和其他跟我们合作而非竞争关系的同事,有人说老板不是跟我们抢利润的吗?不,我们跟盟友是一种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然后由老板这个承担更多风险的角色来分配利润归属的关系。

如果老板分走的部分过多,那么他就留不住不可替代性强的盟友,因为他们随时可以找其他愿意分更多利润的老板合作。

大部分人的职场时间,有三四十年之久。换句话说,到了很多人心目中的“中年危机”,例如35岁,在很多人心目中职场发展几乎已经定型的年纪,其实才过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不到。

当我们在考虑“今天多学习一些,老板付我们的薪水跟我做的事情就不对等了”时,我们是否有想到明年、后年以及十年后自己在干什么?

我当过员工,当过老板,做过投资人,也做过别人的合伙人,这让我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几乎在每一家公司中,都有一个叫真实话语权”的东西。所谓真实话语权,既不分角色,也不分头衔,更不分岗位。所以,一家公司里真实话语权最大的可能是老板,可能是投资人,也可能是某位员工。而真实话语权如何获得?它并不是由谁分配,而是每个人自己挣”来的——谁在价值协作中提供了更多不可替代的贡献,谁的真实话语权就更大

比如在某家公司中,我虽然是大股东,但合伙人揽下各处重责,辛勤耕耘,直到这家公司少了他比少了我还严重,那么他的真实话语权就大于我——他也可以提越来越高的业绩激励,直到收入最终超过我。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待过一家公司,有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比老板还多,因为他跟老板是以七三比例分利润,他拿七老板拿三。这家公司的业务里他一个人接下的就占到了一大半,所以他的总收入自然比老板还高。当时我问我的主管,为什么利润分配是这种比例?她说因为这个销售人员每次参与的投标都能中。这就是一种真实话语权。

无论我们做的是对上行有助力的事情,还是仅仅在消磨时光,一天的24个小时总会过去。有没有即时收益有时并没有那么重要,你究竟做了什么,其他人也不一定能看出来,就像你每天都去健身房,并没有人关注你是否真的在锻炼,但一段时间后你的身材会告诉你。

同理,你每消磨一天,尽管在你下月的收入中不会反映出来,但别人对你的依存度就会减少一分。

所有不利于别人更需要你的事,都是你的人生阻力,你以为消磨工作时间是赚到了老板付出的薪水,其实坑的全都是自己的未来。

 

 2.专注实体,远离虚浮

成长和上行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它是一件客观的事情。它需要人们先暂时忘记自己的心理收益,专注于实际的收获,接着以此为基石,再去实现更大的成就。这件事对年轻人来说是尤其难的。

年轻人刚独立不久,迫不及待地想证明自己,极度害怕他人的轻视,所以会抵不住虚浮的诱惑,去做一些短期在心理上受益但对上行有害的事情。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现实收益和心理收益是一对矛盾体。

心理收益和现实收益大抵是图6的这种关系:

图片3.png


总收益是一定的,你可以把中间那条线左右移动。但我们知道,一定是增加右侧部分的面积才能让我们成长和上行得更快。

中间这条线每往右移一点,都会成为成长的负重,每增加一点负重,我们就需要有两倍的成长才能维持原速,这是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题。

那我们难道就不需要一点点心理收益了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在某些时候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吗?

当然不是。我们在对上行的渴望中,一定有一部分渴望是对心理收益的渴望——我们渴望获得尊重,渴望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但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理收益总量最大化呢?

当一个人有了1000万的资产,年入100万时,买个1万块钱的包并不会拖财富总量的后腿。同理,当心理收益跟现实收益相矛盾时,心理收益的释放必须以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位置、现实拥有的物质为衡量标准。若是当下释放的心理收益量会导致我们的上行显著变慢,那么最好就放弃它

成长的一步就是一步,任何虚浮都是对时间的浪费,甚至会消耗已有的成长资源。

我经常打一个比方:你在健身房拍照打卡或许能够收获他人一时的赞许,但无法得到肌肉和脂肪的尊重,更不用说特地过去拍照打卡还浪费了本可以用于其他上行机会的时间,这些都是机会成本。


3.做更稳固的上行者

人对成功有一种天然的偏好,对失败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因为人们认为成功肯定是做对了事情,而失败肯定是做错了什么,所以人们崇拜成功者,鄙视失败者;模仿成功者,远离失败者。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成功是因为做对了事情,而有些成功单纯就只是因为运气好。一个人成功了,不代表他这个人本身的价值就提升了,这是两码事,而没有价值提升的成功往往是不可持续且不可复制的。

比如,我们在校园时代的考试中做选择题,尽管选C选对了,但不代表我们真的会做。如果我们因为猜对了而在错题订正中忽略它,那还不如选错了更好——没有遍历错误的正确,隐患就一直存在,且越到后面的重要时刻,影响越大。

成功,只是一种暂时的结果状态,它由一定比例的自身价值和运气所组成。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会影响成功的概率,但不能直接推导出成功的结果

你可以想象成两个人抛硬币,一个人抛到正面的概率是50%,另一个人是55%甚至60%、70%,这不代表这两人在猜硬币正反面的竞赛中,如果只论一次时前者一定会输。

如果你只观察人生中的某一段,也就是进行有限且少量次数的比较,你会发现成功中运气的占比是很大的。但如果你把时间段不断拉长,在越来越多的次数博弈下,受大数定律影响,后者笑到最后的概率就会高出许多。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在成功的路上,其实你只需专注自己的成功概率,看看今天对比昨天有没有一丁点的上行,完全不需要管今天抛出的是不是正面,也不需要管你周围的人今天抛出的是不是正面,这才是最正确的决策。

失败或者错误,都有机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某一领域的深层结构。

我在投资创业的过程中犯过很多的错误,大小失败不计其数,但我都将它们想象成爱迪生在实验室做实验:如果发明一种东西平均需要1000次不同类型的试错,那么每一次错误后只要我认真总结不再犯,就代表我更接近真理了。

通向成功的是一点一滴的成长和上行,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同样也是上行。有些人一开口就能给你一针见血的建议,那是因为你犯的错误他也犯过。

为什么投资人更偏好连续创业者?因为新人一定会踩各种创业的坑,有些东西无法躲避,那就等同于自己的钱被拿来作为别人成长和上行的素材了。

谁才是更稳固的上行者?那些排除过尽可能多的错误答案后,最终上行到一个较高层级的,才是真正能守住上行果实的人。